总结报告
|
解决的方法及取得的成果
解决的方法及取得的成果
(一)经验成果 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及省级教改研究项目,联合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持续开展优秀纺织文化育人体系研究与探索,提出了“道技融合、以文化人”的文化育人理念,经过6年实践,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两融合、三共育”优秀纺织文化育人新体系: 两融合:将现代纺织工业文化与传统纺织文化融合,凝练了彰显时代特征的优秀纺织文化内涵:衣被天下、礼布四方的家国情怀,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崇正义、尚和合的修身之道,明确文化育人精神图谱;将思政、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融合,组建德技双馨“大先生”团队,校党委书记领衔,党总支书记与专业大师双带头,实现以德施教、道技合一。 三共育:将优秀纺织文化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实现课程、实践、环境三维共育,以技传道、匠心铸魂,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基于布鲁姆情感教育“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五个阶段目标,构建了五大课程群:立德铸魂思政课程群、润心启智通识课程群、强技培根专业课程群、笃行致远综合实践课程群、传承创新培训课程群;遵循“实践认知-全面认理-深度认同”育人规律,实施了“纺织文化+第二课堂”“纺织文化+专业教育”“纺织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育人新方法;厚植“长向桑梓纺经纬、永为河山织锦绣”的纺织情怀,打造校史馆等硬环境和《衣被天下》校歌等软环境,营造了“立体浸润”的优秀纺织文化育人环境。 图1 优秀纺织文化育人体系图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2010年10月起,成果依托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项目和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立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课题,系统性研究优秀纺织文化内涵、优秀纺织文化十大主题、优秀纺织文化育人理念,道技融合,以文化人,逐步形成了优秀纺织文化育人体系。 自2016年5月开始,在学校轻工纺织大类所有专业中进行应用,并推广到校内其他专业应用。同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研究》和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引领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等课题,在文化育人实践中不断优化优秀纺织文化育人体系。 由于研究内容系统、实践成效突出,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提供了示范样本。 (三)主要做法 1.全程融入,构建基于情感教育“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个性化”的优秀纺织文化育人五大课程群 以优秀纺织文化内涵为主线,以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为指引,将纺织强国大任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构建“立德铸魂”思政课程群。 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家国情怀等育人元素融入通识课程,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赏析》《大学语文》等12门课程,构建“润心启智”通识课程群。 将衣被天下、为民造福等纺织情怀融入专业课程,重构《成衣工艺设计》《传统纺织(织锦、缂丝)技艺赏析》等22门课程,构建“强技培根”专业课程群。 将针心针意、精益求精等匠心精神融入专业实践,开发《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刺绣针法技艺》等9门课程,构建“笃行致远”综合实践课程群。 将纺织非遗等传承要素融入社会培训,开发《羌族服饰》《藏族饰品设计与创作》等10门课程,构建“传承创新”培训课程群。 图2 基于布鲁姆情感教育的优秀纺织文化育人五大课程群 2.三阶递进,实施基于“实践认知-全面认理-深度认同”的“纺织文化+”实践育人方法 打造缂织社、经纬工艺社等品牌学生社团,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周、纺织科技文化活动周、“嫘湖之光”纺织文化论坛、新生入学第一课文化参观之旅、重大节点特殊课等特色活动,做特“纺织文化+第二课堂”实践育人。 将文化育人实践融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等专业实训中,建立省级纺织品生态染整高校重点实验室、蜀绣非遗文化技艺实践教学基地、世赛服装竞赛集训基地,师生共同开展纺织文创产品开发、高职学生毕业服设计等,做精“纺织文化+专业教育”实践育人。 依托成渝双城纺织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共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驻村孵化”建设“学创产”实体等,通过“学业+创业+产业”的育训一体化文化育人方式,做强“纺织文化+传承创新”实践育人。 图3 三阶递进“纺织文化+”实践育人方法 3.专兼结合,创建思政、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融合的德技双馨优秀纺织文化育人“大先生”团队 组建多元一体团队。整合辅导员等思政、通识师资和技能大师等专业师资,组建由校党委书记领衔、党总支书记和纺织大师双带头的专兼结合 “大先生”团队。 提升传道授业能力。成立课程思政中心、名师工作室等,通过“三心双艺”党建品牌、经师人师选树等方式,提升传道能力;成立文化传承工作坊、大师工作室,通过教学质量工程等建设,提升授业能力。 4.软硬熏陶,营造“立体浸润”的优秀纺织文化育人环境 打造情怀深的硬环境。打造优秀纺织文化人文景观,厚植纺织情怀,将优秀纺织文化物化展示在校园户外公共空间及教室实训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室内公共空间,建成校史馆、纺织印染艺亩园、嫘湖等人文景观。建立西南少数民族服装服饰陈列馆、蜀锦传习所、蜀绣研究中心(绣艺苑)、革艺居、草木染中心等文化育人馆所。 打造底蕴厚的软环境。发扬嫘祖精神,创作华夏母亲嫘祖故事图、嫘祖画像记。原创校歌《衣被天下》,师生人人传唱,在校园广播每日播放;原创大型舞台剧《锦记》和舞蹈《织》等,师生人人赏析。 |